5月6-10日,我校星海讲座教授、丹麦哥本哈根商学院中国企业管理领域终身正教授李平在学院开展了为期一周的学术交流活动。李平教授与学院8个研究团队、30余位教师、硕博士生进行了一对一学术指导,并参加学术座谈、开展学术报告。
其中,5月8日下午,李平教授以“全球科技企业成长规律:从扩展适应到相关多元”为主题,围绕企业战略与创新发展展开学术报告。李平教授系统梳理了科技企业从单一业务向多元化延伸的核心路径,结合理论模型与典型案例,深入剖析了“相关多元化”的双重视角——从Rumelt基于产品-市场的业务分类,到Barney聚焦资源能力的核心竞争力理论,以及阴阳平衡理论,强调相关多元化在企业绩效中的非线性优势。 针对技术与市场的协同创新,李平教授提出“扩展适应”(exaptation)的概念,指出企业通过原有技术功能的跨领域延展与迁移(如英伟达显卡技术在AI领域的应用、富士胶片从影像到医疗健康的转型),可实现被动适应与主动创新的平衡。他进一步阐释“T型战略”的实践逻辑,即纵向深耕核心技术领域、横向拓展多元应用场景,以舜宇光学、汇川技术等企业为例,说明聚焦与多元化的良性循环如何形成规模效应与组合效应。 报告中,李平教授构建的“Y型路径模型”揭示了企业技术升级的五阶段迭代过程(布点、I型、小Y、纵向大Y、横向大Y),结合海康威视、宁德时代等案例,解析技术扩散阶段与市场进入策略的协同机制。此外,李平教授还探讨了产业集群的双龙头生态、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以及生成式AI时代的人机协同逻辑,强调AI在优化研发流程、模拟应用场景中的赋能价值,同时指出其在创造性直觉与探索式学习中的局限性。
此次学术报告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企业战略研究提供了前沿视角,其理论框架既融合国际学术前沿,又扎根中国企业实践,对于商学院创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李平教授倡导的“实践导向型理论建构”路径,为课程设计、案例开发与产学研合作提供了新范式——通过聚焦中国科技企业的战略创新经验,将本土案例转化为可推广的教学内容,既能提升商学院教育的实践能力,也为培养兼具全球视野与本土洞察力的管理人才提供了方法论支撑。报告强调的技术-市场协同、生态化创新等理念,与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度契合,为学院服务国家战略需求、推动学科交叉融合提供了前沿思考与借鉴。
撰稿:郭蓉娜 初审:李勇 复审:陈文婷 终审:郑文全
辽公网安备21020402000305号
版权所有版权所有©2014-2015东北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邮编:116025
网站声明
|
东北财经大学网络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411-84710133 举报邮箱:advice@dufe.edu.cn